糖尿病(diabetes mellitus) 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,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、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。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、糖尿。临床上表现为多饮、多食、多尿和体重减少(即“三多一少”),可使一些组织或器官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,并发酮症酸中毒、肢体坏疽、多发性神经炎、失明和肾功能衰竭等。本病发病率日益增高,已成为世界性的常见病、多发病。
,改小火煮到米粒熟软。 2、核桃仁、红枣洗净,放入粥内同煮,再煮开10分钟即可熄火盛出食用。 养生粥在早上喝最适宜,不但可以润肺防燥,还能补充足够的能量和热量,预防感冒。喝粥虽然养生,但是不能一天三顿都喝,那样人体吸收的营养不够充分,就会让身体顾此失彼了。糖尿病...
空气,并注意防止呼吸道感染。 中风。 家族病史、年龄等病因无法控制,但是其他中风因素则是可以远离的。比如管好血压、高血脂等慢性病病情;避免二手烟;健康饮食,特别是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,如动物肝脏和蛋类食物。积极进行日常锻炼。体重超标时,务必要减重。 2型糖尿病...
2001年起住在包鲁的维拉·比森蒂娜养老院里,平日里喜欢唱歌和讲笑话,但讨厌洗澡。据英国《每日镜报》15日报道,多斯桑托斯先前一直没有出生证明,直到上个月才拿到出生证明。每天都要吸一包香烟养老院心理学家玛丽安娜·席尔瓦介绍说,多斯桑托斯身体硬朗,没有高胆固醇、糖尿病...
糟糠妻再次接受了他离婚后不久,贺先生就变卖了工厂和房子,跟刘小姐一起来到了她的老家黑龙江,给她买了房子,开始了二次创业。开始几年一切顺利,但之后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下,企业效益下降、资金紧张、难以为继。此时,年近花甲的贺先生因为压力、年龄等原因患上高血压、糖尿病...
腰围男性超90厘米,女性超80厘米 更容易得糖尿病、高血压 和小肚腩直接有关的数字是“腰围”。世界卫生组织认为,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,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,就是肥胖,而肥胖是一种病症。我国成人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也是根据这个来的,超过这两个界限,属于腹型肥胖。 ...
7月25日,本报刊登了《药店营业员,有资格开处方药吗?》一文,报道了临海的王女士因高血压身体不适,到临海市一医院对面的协济药店准备量一下血压,而药店的营业员却给王女士测了血糖,并给王女士开具了罗格列酮片和二甲双股格列本脲片这两种给Ⅱ型糖尿病患者吃的处方药,致使王女...
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。如果高血压患者感觉到头晕,说明其血压有可能在升高,此时按压左手无名指第三个指节可以缓解头晕现象。如果头晕比较严重,还可以按一按手心部位,掌心对应着心脏,可以缓解心脏的压力。2、左手拇指的第二个关节捏一捏左手拇指的第二个关节部位,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...
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,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:最好的运动是步行。研究证明:步行可以逆转冠状动脉硬化斑块,还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,发病率减少30%-50%。步行能明显使体型健美,更重要的是步行能使神经系统功能、尤其是平衡功能改善。此外,步行还能改善思维,使情绪变得愉...
热敷肚脐周围,每天敷20—30分钟左右。热的药渣也可以用来热敷。热敷当心陷入四大误区热敷有这么多好处,但并非所有疾病都可以采用热敷疗法。跃跃欲试的你不妨先看看四大热敷误区,别让热毛巾“好心办了错事”。不是人人都适合热敷皮肤感觉不敏感或异常的人群,如老人、小孩、糖尿病...
加工过的食物口感香酥脆,常见的酥皮面包、饼干、方便面、奶油蛋糕都含有些反式脂肪酸。 反式脂肪酸摄入后对人体有害无益,对于青少年来说,反式脂肪酸会影响必须的脂肪酸吸收,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良。对于成年人来说,可能引起不孕不育、肥胖、心脑血管疾病、老年痴呆、糖尿病...
子。如果你补血,红枣不可少。如果你黑发,那黑芝麻也是必须的。2、因为阿胶本身是固体,后来打成粉后,加入黄酒比较粘,所以开始蒸的时候,要注意不停的搅拌。3、那个芝麻一定要用芝麻粉,芝麻如果不磨成粉,营养就不太好吸收。4、这里我没有放冰糖,冰糖有滋阴润肺的作用。但糖尿病...
最好不要同食。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,含高蛋白的蟹、鱼、虾在鞣酸的作用下,很易凝固成块,即胃柿石。同时,酒后不宜吃柿子,否则会影响消化,久之造成肠道梗阻。 四、要因人而宜 柿子中因含10.8%的糖类,且大多是简单的双糖和单糖,因此吃后很易被吸收,使血糖升高。对于糖尿病...
降低血糖,又容易发生低血糖,这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一直存在的矛盾。近日正式在国内上市的糖尿病新药诺和力(利拉鲁肽注射液)将突破这一治疗“困境”。 诺和力是目前全球首个人胰高血糖素样肽类似物(人GLP-1类似物),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上市。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...
睡眠不好通常使人感觉疲乏、注意力无法集中,但睡眠不足的影响远不止这些。美国研究人员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,睡得不够会增加人们患上肥胖症和二型糖尿病的风险。 据这份发表在新一期美国《内科学纪事》期刊上的报告,7名体重正常的24岁志愿者参加了这项研究。他们在睡眠实验...
血糖管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。随着对高血糖发生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,通过控制空腹血糖而达到实现总体血糖(糖化血红蛋白)控制目标的重要性正日益被医学界认识并提至重要位置。不过,对普通患者而言,空腹血糖控制及达标还存在许多疑问。最近,多个权威的糖尿病指南均强调,在胰岛素...
全部(1609)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