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26:“大道废,有仁义。智慧出,有大伪。 我们的良心、清净本心就是大道之心。 当良心荒废,才会强调讲仁讲义。(我们的良心没有二元对立;来到讲仁讲义,已有二元并立产生。) 大道遍行的世界,众生平等,民风憨厚纯朴。社会如果流行世智辩聪、世故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18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 用肉眼看,看不到,只能用“夷来形容;用耳朵去听,听不到有何声音,只能权用“希来形容;想用手去抓,也抓不到什么,只能权用“微来形容。 看不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16: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 一般人若突然得到宠爱或受辱,都会惊慌。经常患得患失,主要是因为自我意识很强,有身见。 现在通常将“宠辱若惊与“庭前花开花落放在一起。查“度娘,一说50余个成语来自《道德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31:“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澹兮其若海,飂兮若无止。 世俗人看起来才华洋溢,独我看起来愚昧、笨笨。世俗人看起来精明能干,独我看起来憨憨、傻傻。 淡薄名利兮,心如大海(海纳百川)。如青风自在兮,以宇宙为舞台。 这一章中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27:“六亲不和,有孝慈。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 大道遍行的社会,人人知恩感恩,父慈子孝,本来就是社会常态。当世风下降到六亲不和,才会强调孝顺慈悲的重要,标榜孝慈模范供学习。 大道遍行的社会,人人凭良心为国、为民服务,没有忠不忠的问题。当国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37:“希言自然。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 少说话,善利万物而不争,这是大自然的道理。少言、多看,就能体悟出天地的大道理。刮大风、下暴雨都不会维持太久。 是谁在刮大风、下暴雨?是天地、大自然的现象。要去体悟现象界的一切,都在流动、生灭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45:“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大迷。是谓要妙。 所以“善人可做不善之人的老师;“不善之人的下场,可作为我们的借镜,能资助大家减少错误。 如果不知珍惜可为良师益友的善人,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3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矣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 我们一般人都是教育子女,懂美丑辨善恶,却不知2500多年前,老子却发出了“斯恶矣“斯不善矣的真言?! 美因丑存在,善与恶同现。界定何为美,同时就制造出何为丑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41: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………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。 树头(树根树干)稳重,树叶才能随风轻飘。冷静、稳重才能化解躁动不安的现象。 轻浮则易浮而无根,失去根基而易倾倒。急躁则易失去稳重、失去君威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11:“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。金玉满堂,看似富有。但无人能长久保有,周遭虎视眈眈的人很多。 人生在世时,拥有金银财宝,却要整天怕人惦记,而忧心忡忡;死时若要带上,慈禧就是最好的例子,口含夜明珠,躺在珠宝堆中,最后落得抛尸荒野,珠宝被盗墓贼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28:“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 不强调圣、凡、智、愚,每个生命都受到平等尊重,则民风纯朴,社会祥和安定,天下百姓都受益。 讲仁讲义就会标榜出“不仁、不义,形成二元对立。不必讲仁义,只要恢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7:“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多言、叙述太多抽象观念知见,反而容易离“道越远,不如守住清净本心,用不带任何成见的清净心灵来看、来体悟。 按照《道德经》自然章节的先后次序,“守中首先出现,可以说是中庸思想的发端。他也是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:》30:“绝学无忧。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善之与恶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 不要学那些世智辩聪,只有单纯过顺天之道的生活,人就能过很幸福很快乐的生活。 一句讨好的话,一句逆耳的话,实在差别不了多少,但世人却很在乎,而被耍得团团转。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10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 日本江本胜博士研究“水几十年,得出结论,“水是有灵性的,能辨善恶。接受善良、美好的信息,它便呈现出规则的美丽的结晶;接受丑陋、邪恶的信息,它便呈现出零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4: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 “不尚贤“不贵难得之货“不见可欲,这一句意思非常浅显,这也是《道德经》中老子贯用的语言风格。但就是这么一句话,在我们现实生活中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42:“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。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身轻天下? 所以有道的圣人,日常生活工作,都是很稳重,不会轻浮。虽有荣华富贵,都以平常心对待。不会爱慕虚荣,随波逐流。 可惜很多君王却爱慕虚荣,很轻浮地去追逐世间的名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25:“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悠兮其贵言。 不守信用的人,就会让人不信任他。话不在多,最珍贵的是守信用、重承诺。 这一句话同是17章的,上有“不知有之“亲而誉之“畏之“侮之;下有&ldquo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23:“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 当我们能了悟宇宙的运转法则、生命实相,自然会启发出我们的道性,如道一般-----包容万有。 心量广大能包容一切,做人做事自然公平、公正。 为人处世有包容量、公平公正,考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44:“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是谓袭明。 所以有道的圣人,常善于救人,心怀天下苍生,不遗弃任何人;常惜福爱物,不奢侈浪费,所以没有弃物。这是因为体悟到天地之道无废弃之人,无废弃之物。(在大自然的循环里,没有废物...
一日一句《道德经》19:“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 能执守亘古永恒存在的道,就能学到道的特征特性,应用在每天的历缘对境,很实用。 能了悟亘古恒存的大道,也了悟道为一切万有之总源头,这就是所谓悟道、明道。 所谓历缘对境,就是经历各种因缘,...
全部(46)
更多